那是個雪后暖融融的中午十二點,除了回坊北院門正街還在一本正經地保持著著名旅游景點的姿勢,整個回坊區都開啟了不徐不急,旁若無人地過日子模式。出了北院門,就上了麥莧街,麥莧街如同有麥香,窄窄的馬路兩旁,來不及掉光樹葉的梧桐樹,帶頂棚的三輪摩托車緩慢通過,時間緩慢。
路邊小吃店紅彤彤的火苗舔著熱氣騰騰半人高的大鍋,里面煮著各種鮮美的牛羊肉湯,鍋蓋一開,就升起一大片白色香噴噴的霧。就算天氣凍人,男男女女還是滿意地坐在路邊小板凳上,掰著饃,吃著自己面前的一大碗。
路兩旁,分出許多窄如竹竿的小巷,其中一條,在大皮院隔壁,叫小皮院,窄得只夠一輛車通過。安靜得出奇,只是偶爾有頭戴白帽的人,行色匆匆地走進去,趕著到小皮院清真寺做禮拜。
小皮院清真寺十分壯美,原名“真教寺”、 據傳建于唐末宋徽宗時期,為長安京兆四坊舊有“清真寺”,是西安伊斯蘭教最早建筑之一。中國傳統宮殿式四進的大院子,氣勢恢宏,又叫 “北大寺",寺里的人面帶笑容十分和善,寺里遍地古跡,維護得當,讓參觀的人心生敬意。
從寺里出來,一定會看見清真寺斜對面,寂靜的巷中,露出個綠地白字的招牌,寫著“清真知感酸湯水餃”。胡子雪白的老者,做完禮拜,靜靜地坐在里面吃飯。這受到感召的酸湯水餃與眾不同,帶著脫俗的氣質。
賣水餃的,是個燙著頭紋著眉,利落漂亮的大嬸,家住樓上。大嬸身穿圍裙,手持大勺,淡定從容氣象萬千,“醋,街上買回來的那醋多烈,不能吃,想吃酸湯水餃,要熬醋,辣子也自己潑……”然后從蘿卜應季聊到熬醋放多少種中藥材和香料,在言語中分分鐘讓人知感著酸湯的魅力。
鍋開了,滾燙的熱湯,一大勺子澆在放了蝦皮、香菜、韭菜、熟芝麻、香油、牛油、雞油、醋、醬油、辣子多種調料的海碗里,那油和醋被熱氣一激,瞬間香氣四溢。然后漏勺里一個個飽滿雪白的小餃子,撲通撲通跌進酸湯,讓人只咽口水。
酸湯水餃是西安回民家常小吃,堪稱經典,西安人吃酸湯水餃,餃子是配角。通常是韭黃牛肉餡,冬天有應季白蘿卜牛肉餡兒,并沒有什么花樣,講究的是那口酸湯。酸湯里醋和辣子是關鍵,有追求的店都自制。熬醋最有個性,配方是一等一的機密,放多少種香料,比例如何,都能讓湯千差萬別,那一碗香艷的酸湯里,湯不能太油,也不能太濃,滾燙,飄著芝麻和碧綠香菜,芬芳又酸得醇厚,鮮香得又辨不出香料味,就著香濃的餃子,喝一大口湯下去,心明眼亮,就算是黑白的天氣也能看成彩色的,讓人十分舒坦。
正宗酸湯水餃做法
熬醋法(基礎版)
以1份水5份醋的比例,混合西安大王熏醋和水,大火燒開,轉小火,放入適量的桂皮、香葉、八角,紅糖,紅糖的比例大約是醋水的五十分之一,也可以根據自己口味調整,小火慢熬半小時左右即可。
制湯法
取一個大碗,在碗中放蝦皮、香菜末、韭菜末、炒香的芝麻、少量牛油、雞油、熬好的醋、醬油、陜西新鮮油潑辣子,沖入開水或牛骨高湯,淋少許香油,調味即可。
和餡兒法
按常規餃子餡兒做法,混合牛肉餡兒和韭黃或白蘿卜絲即可。